


同样被视为追剧等级的超时剧场,导演赖声川的作品《如梦之梦》,也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,赖声川表示,他着重剧作的「说故事感」,「要了解一个人的故事,就要透过另外一个人的故事,有很多内在的支线需要铺陈;要把这些故事说完,就是需要这些时间。」
2000年,《如梦之梦》最初在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,以3个半小时英语版的呈现方式演出,同年到台北艺术大学首演的正式版本,长度则达8小时,剧中人物角色生命状态互相交织的状态,让观众大感惊奇,让之后的巡演一度一票难求。
「故事是从这句台词开始的:『在一个故事里,有人做了一个梦;在那个梦里,有人说了一个故事。』」赖声川表示,他最初编创时,大纲架构就比一般戏还要长,「一般剧本大纲大约3、4页,这部作品的大纲我写了29页;原本预定演出的时间是12小时,后来考量观众散场的交通方式,变成8小时。」
《如梦之梦》里面出现的角色,包括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、一个住在巴黎的寂寞女人、一名在上海独居的老太太、老太太年轻时所遇见的法国外交官等。时间从民初到现代,空间则从台北、巴黎、上海、北京到诺曼第。
演活牡丹亭K24 观众埋单对现代观众而言,坐在剧场里欣赏一部长度如史诗般的舞台剧,恐怕仍是比轻松躺在家里追剧还要有挑战性,但这样的「超时」演出,只要内容够好,观众仍愿意埋单。 过去知名的「超时」长篇演出,包括1999年,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推出长达19小时的《牡丹亭》,由昆曲名角温宇航与昆曲名伶钱熠担任主演,演出结束,不只观众叫好,两位演员也因此打响名号。 此外,台南人剧团的《K24》在2005年首演,企图以影集的方式演出舞台剧,连演2集;2007年则是一口气演出6集,观众看戏真的像追剧,一集接一集,欲罢不能,2011年的演出版本,曾写下连演一个月的纪录。 西方作曲家华格纳1874年完成的歌剧《尼伯龙根的指环》,由四部歌剧组成,包括〈莱茵的黄金〉、〈女武神〉、〈齐格飞〉与〈众神的黄昏〉,演出总长度约为17小时,一般约需分作3、4天演完,从1876年首演至今,仍在世界各地上演。
时间虽长,赖声川表示,《如梦之梦》另一个特点是,「不允许观众走动和离席,必须一口气看完演出。」
此外,剧中采用的360度环状舞台形式也特别,舞台在观众的四面八方,被演员围绕着演戏,像是坐在「莲花池」里,有别于一般坐在台下,看着前方台上演戏的「镜框式」舞台,看戏视角特别。
值得一提的是,赖声川酝酿10年的作品《曾经如是》,近期在上海登场,赖声川说,这部可说是《如梦之梦》的姊妹作,「剧情并不是真的互为前因后果,但篇幅长、时间与空间的交错,以及舞台演出形式,都有类似的地方,透过灯光的变化,演员会出现在观众不同方位演戏。」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
联博统计www.tianyulinmo.com采用以太坊区块链高度哈希值作为统计数据,联博以太坊统计数据开源、公平、无任何作弊可能性。联博统计免费提供API接口,支持多语言接入。谁最喜欢这部?